貴州化糞池
工藝原理
化糞池是一種利用沉淀和厭氧發(fā)酵的原理,除去生活污水中懸浮物的處理設施, 屬于初的過渡生活處理構筑物。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糞便、紙屑、病原蟲...懸浮物固體濃度為 100~350mg/L,濃度CODCr 在100~400mg/L之間,其中懸浮性的濃度BOD5為50~200mg/L。污水進入化糞池經過12~24h的沉淀,可除去50%~60%的懸浮物。沉淀下來的污泥經過3個月以上的厭氧發(fā)酵分解,使污泥中的分解成穩(wěn)定的無機物,易的生污泥轉化為穩(wěn)定的熟污泥,改變了污泥的結構,減少了污泥的含水率。定期將污泥清掏外運,填埋或用作肥料。
類型
泥水混合
傳統(tǒng)化糞池的應用已經有一百多年歷史,路線是污水和污泥接觸的模式,沉積的污泥消化降解產生沼氣、二氧化碳、硫化氫等消化氣,消化氣的上浮作用對污泥產生擾動,消化氣對污泥的擾動作用能夠讓污泥與生物菌群的混合,助于消化降解。但底部污泥隨消化氣上升,氣泡逸出后,污泥又重新向下沉淀,這些上升和沉淀的污泥又重新污染污水。
在化糞池污水與污泥接觸混合的模式下,影響化糞池的沉淀及出水水質,需要增加污水停留時間來改變沉淀及出水水質,污水停留時間一般為12-24小時。
三相分離
三相分離化糞池是在傳統(tǒng)化糞池的基礎上,保留了化糞池中泥水混合的優(yōu)點,增加了“污水、污泥、消化氣"三相分離,在化糞池的出水端設置三相分離裝置,使出水端的污泥、消化氣與污水處理過程分離,以免氣浮現(xiàn)象對污水處理的干擾。出水端的沉淀槽參照平流沉淀池標準,污水沉淀時間2小時之內。
化糞池的容積由污水容積和污泥容積構成,三相分離化糞池中污水停留時間4-6小時,相對于泥水混合化糞池中污水停留時間12-24小時,通過縮短污水停留時間而節(jié)省了容積,所節(jié)省容積能夠存儲多的污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