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排名更多
-
伊之密與庫卡簽署戰(zhàn)略合作協(xié)議,共推工業(yè)機器人在智能制造領域新應用
在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加速推進、智能制造行業(yè)蓬勃發(fā)....
推薦展會更多
導讀:方興未艾的電子書是否會迅速取代傳統(tǒng)書籍?
導讀:方興未艾的電子書是否會迅速取代傳統(tǒng)書籍?
“書”的形式一直在變化,從卷軸、頁冊到印刷品乃至如今的電子書,載體在變化,屏幕正在取代書頁,但閱讀本身并不會消亡,所以“書”也不會消亡,即便“書”變成了數(shù)字化的書供人購買或者保存在數(shù)字化的電子圖書館。
夏蒂埃是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的研究主任,也是法蘭西公學(COLLEGEDEFRANCE)的教授,他是歐洲書籍史專家,其所專長一篇小小的訪談當然無法容納,幸而近期他的新著《作者之手與印匠之心》也正好出版,我們可以從這本非常應景的新書中找到更多的答案。
說到書籍的歷史,人們通常會想到“手寫文化”和“印刷文化”的分野,這一基礎性的對立始自伊麗莎白·愛森斯坦,她關于近代早期歐洲印刷的著述將印刷革命前后的世界分判成兩種文化,印刷革命帶來了手寫時代*的文本傳播速度。
夏蒂埃承認印刷品的傳播速度大大超過了手書,但這些印刷品是什么?牛津大學書目與文本批判教授D.F.McKenzie對此做過專門研究,結果是,十五世紀到十八世紀這四百年間的印刷品中,只有很小一部分是書籍,大部分是各種小冊子、請愿書、告示、表單、票據(jù)、證明、證書以及諸如此類的種種民事和政務的玩意兒。當然,這些印刷品讓印匠和印場得以存活,但所謂“印刷文化”的定義以及由此而來的種種衍生現(xiàn)象、區(qū)分和效果,都不得不隨之發(fā)生變化—我們近幾十年來津津樂道的“印刷文化”所附帶的光環(huán)也許沒有我們想象得那么榮耀。
剝除“印刷文化”的光環(huán)并不是要否定“印刷文化”的重大意義,只是一些既有的幻象需要謹慎剔除。
歐洲的日常生活確實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印刷品占據(jù)了墻面,人們開始習慣于在公共空間閱讀,這大大改變了民政管理和商業(yè)實踐,但人們通常信以為真的“印刷書籍改變世界”的想法可能要大打折扣。
此外,*以來被人們奉為圭臬的“印刷機殺死了手書”這樣的觀點今日恐怕已經(jīng)沒有人再堅持了,近年來眾多學者對英國、西班牙和法國的早期書籍歷史做了更深入的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在所謂“印刷文化”的時代,仍然有許多文本是通過手寫的方式傳播,原因有許多,有的是因為手寫(在那個時代)成本更低,有的是為了避開審查,還有的是為了避免傳布過廣。
總而言之,在印刷品出現(xiàn)的頭四個世紀,印刷并沒有讓手寫的出版或傳播煙消云散。其實想想盧梭糊口的行當便知此言不虛—晚至十八世紀,人們仍然大量手抄樂譜,所以才有樂譜抄寫這么一門報酬微薄的營生。
夏蒂埃對近代早期書籍歷史的研究并非只是考據(jù)癖或者純粹歷史學領域內部的研究,他坦言,歷史學家的工作有雙重要求,歷史學自身界域內的要求當然要滿足,但除此以外歷史學家還應該和哲學家、社會科學家或文學批評家展開對話,只有這樣歷史學家才能真正給出新的理解模式,幫助人類批判性地認識自身的現(xiàn)狀。所以夏蒂埃對早期書籍歷史的研究也可以用來觀察和反思現(xiàn)在人類的閱讀和生存狀態(tài),數(shù)字化的文本(包括電子書)是否會殺死印刷書籍?
根據(jù)我們上面講到的印刷品和手書的歷史,我們大概可以說,印刷品大概會在很長一段時間與數(shù)字化文本共存,即便后者勢頭正盛而前者看似式微,那么這樣一種共存期會持續(xù)多長時間?這恐怕誰也沒法預言,夏蒂埃對此特別小心,他不無認真地戲稱歷史學家為“蹩腳的先知”,歷史學家如果禁不住誘惑對未來展開預測,很可能反而會成為一種錯漏百出的僭越。
至于數(shù)字化時代是不是人類心靈獲得了更多的知識和更廣的視野,這個問題我們也可以跟隨夏蒂?;氐綒W洲近代早期的一出名劇去聽一聽劇中人的一段對話。洛佩·德·維伽的名劇《豐特奧韋胡納》中的農(nóng)民和大學生對書籍印刷和心智提升的關系有不同見解,農(nóng)民說:“如今印這么多書,沒有人不自夸博學。”大學生卻回答說:“正是因為這一點,我認為與此相反,人變得更無知了,因為學識無法縮減為簡要的總結—書籍過度是混亂的源頭,也把人所做的努力化作徒然的泡沫。”我們今天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每年出版的圖書越來越多,同時,數(shù)字化文本的選擇也越來越多,人們往往淹沒在信息的海洋里,如同劇中大學生所說,恐怕本來嫻熟的語言都要給弄迷失了。
電子化時代的“瀏覽”在拉丁語系的語言中常被稱作“航行”(navigation),在夏蒂??磥磉@是一個很好的隱喻,因為在碎片化、非連續(xù)的泡沫之海中“航行”確實要求不同于以往的“航海術”來給閱讀“導航”。就此夏蒂埃提出了另一個有意思的觀點,他認為之前的書籍(印刷書籍)只是物質載體本身被“折疊”(plier),而數(shù)字化文本則是文本本身被“折疊”,所以讀者需要在閱讀中自行“展開”文本,把零碎的信息組合成完整的文本。
由此而來的數(shù)字化世界也就有了和過往信息世界完全不同的樣態(tài),與此相關,數(shù)字化出版和數(shù)字化圖書也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和新的可能。
一方面,法國在數(shù)字化方面非常保守,亞馬遜的KINDLE版電子圖書在法國基本無法下載使用,而法國本土的法語圖書也很少以數(shù)字化圖書的方式出版發(fā)售,以在法國可以銷售的蘋果IBOOKS為例,和英語書籍相比法語書籍的數(shù)量仍然極其有限。在本次書展上極力宣傳的一些法語電子書平臺也是以商務書籍或書為主,KINDLE上比比皆是的學術書和文學書在法語平臺上仍然算是鳳毛麟角。
另一方面,法國在數(shù)字化文本方面可以說是世界,法國國家圖書館(BNF)的網(wǎng)站早就開始了GALLICA數(shù)字圖書館系統(tǒng),大量書籍、報刊和手稿被電子化,讀者可以根據(jù)需要選擇文本或掃描圖片閱讀,這大大便利了普通讀者甚至廣大研究者,比如卡薩諾瓦自傳的手稿就可以在線瀏覽清晰的數(shù)字化版本,不能親身到法國國家圖書館一觀的讀者從此便可以足不出戶進行閱讀和研究。除此以外,還有大量珍貴的早期地圖等資料被數(shù)字化,此舉可說是功德無限。
而國家圖書館的電子書制作和出版也是世界水平,由其制作的伏爾泰的《憨弟德》是我見過的為精良的電子書。法蘭西喜劇院的名角DENISPODALYDES的精彩全文朗讀讓讀者可以邊聽邊讀;隨手一點即可浮現(xiàn)的各種人名地名語言的注解和闡釋解決了一直以來腳注和尾注的爭斗—既不會在頁面下方影響閱讀,也無需翻到書后去尋找;按照主角行程制作的路線圖可以一個個地點點開,每個地點都有大量文字、圖像和視頻資料進行闡釋,載體之便利固然值得稱道,水平之高才真是令人驚嘆,兩者結合在一起,讓人感覺是學者在用《大航海時代》這樣的游戲方式給讀者講解伏爾泰的小說,同時還仔細講解了那個時代和之前時代的種種文化和精神烙印。與此同時,伏爾泰的手稿隨時一點就可以跳出來和文字版本對參。這樣龐大的作品,終是免費下載,讓人不得不贊嘆法國人對文化還是有獨特的熱情和奉獻。
這也讓我覺得,數(shù)字化時代也許會大大改變我們的閱讀習慣,但對閱讀的堅持和熱愛可能比印刷書籍這種載體本身更值得我們保護、珍惜。
“書”的形式一直在變化,從卷軸、頁冊到印刷品乃至如今的電子書,載體在變化,屏幕正在取代書頁,但閱讀本身并不會消亡,所以“書”也不會消亡,即便“書”變成了數(shù)字化的書供人購買或者保存在數(shù)字化的電子圖書館。
夏蒂埃是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的研究主任,也是法蘭西公學(COLLEGEDEFRANCE)的教授,他是歐洲書籍史專家,其所專長一篇小小的訪談當然無法容納,幸而近期他的新著《作者之手與印匠之心》也正好出版,我們可以從這本非常應景的新書中找到更多的答案。
說到書籍的歷史,人們通常會想到“手寫文化”和“印刷文化”的分野,這一基礎性的對立始自伊麗莎白·愛森斯坦,她關于近代早期歐洲印刷的著述將印刷革命前后的世界分判成兩種文化,印刷革命帶來了手寫時代*的文本傳播速度。
夏蒂埃承認印刷品的傳播速度大大超過了手書,但這些印刷品是什么?牛津大學書目與文本批判教授D.F.McKenzie對此做過專門研究,結果是,十五世紀到十八世紀這四百年間的印刷品中,只有很小一部分是書籍,大部分是各種小冊子、請愿書、告示、表單、票據(jù)、證明、證書以及諸如此類的種種民事和政務的玩意兒。當然,這些印刷品讓印匠和印場得以存活,但所謂“印刷文化”的定義以及由此而來的種種衍生現(xiàn)象、區(qū)分和效果,都不得不隨之發(fā)生變化—我們近幾十年來津津樂道的“印刷文化”所附帶的光環(huán)也許沒有我們想象得那么榮耀。
剝除“印刷文化”的光環(huán)并不是要否定“印刷文化”的重大意義,只是一些既有的幻象需要謹慎剔除。
歐洲的日常生活確實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印刷品占據(jù)了墻面,人們開始習慣于在公共空間閱讀,這大大改變了民政管理和商業(yè)實踐,但人們通常信以為真的“印刷書籍改變世界”的想法可能要大打折扣。
此外,*以來被人們奉為圭臬的“印刷機殺死了手書”這樣的觀點今日恐怕已經(jīng)沒有人再堅持了,近年來眾多學者對英國、西班牙和法國的早期書籍歷史做了更深入的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在所謂“印刷文化”的時代,仍然有許多文本是通過手寫的方式傳播,原因有許多,有的是因為手寫(在那個時代)成本更低,有的是為了避開審查,還有的是為了避免傳布過廣。
總而言之,在印刷品出現(xiàn)的頭四個世紀,印刷并沒有讓手寫的出版或傳播煙消云散。其實想想盧梭糊口的行當便知此言不虛—晚至十八世紀,人們仍然大量手抄樂譜,所以才有樂譜抄寫這么一門報酬微薄的營生。
夏蒂埃對近代早期書籍歷史的研究并非只是考據(jù)癖或者純粹歷史學領域內部的研究,他坦言,歷史學家的工作有雙重要求,歷史學自身界域內的要求當然要滿足,但除此以外歷史學家還應該和哲學家、社會科學家或文學批評家展開對話,只有這樣歷史學家才能真正給出新的理解模式,幫助人類批判性地認識自身的現(xiàn)狀。所以夏蒂埃對早期書籍歷史的研究也可以用來觀察和反思現(xiàn)在人類的閱讀和生存狀態(tài),數(shù)字化的文本(包括電子書)是否會殺死印刷書籍?
根據(jù)我們上面講到的印刷品和手書的歷史,我們大概可以說,印刷品大概會在很長一段時間與數(shù)字化文本共存,即便后者勢頭正盛而前者看似式微,那么這樣一種共存期會持續(xù)多長時間?這恐怕誰也沒法預言,夏蒂埃對此特別小心,他不無認真地戲稱歷史學家為“蹩腳的先知”,歷史學家如果禁不住誘惑對未來展開預測,很可能反而會成為一種錯漏百出的僭越。
至于數(shù)字化時代是不是人類心靈獲得了更多的知識和更廣的視野,這個問題我們也可以跟隨夏蒂?;氐綒W洲近代早期的一出名劇去聽一聽劇中人的一段對話。洛佩·德·維伽的名劇《豐特奧韋胡納》中的農(nóng)民和大學生對書籍印刷和心智提升的關系有不同見解,農(nóng)民說:“如今印這么多書,沒有人不自夸博學。”大學生卻回答說:“正是因為這一點,我認為與此相反,人變得更無知了,因為學識無法縮減為簡要的總結—書籍過度是混亂的源頭,也把人所做的努力化作徒然的泡沫。”我們今天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每年出版的圖書越來越多,同時,數(shù)字化文本的選擇也越來越多,人們往往淹沒在信息的海洋里,如同劇中大學生所說,恐怕本來嫻熟的語言都要給弄迷失了。
電子化時代的“瀏覽”在拉丁語系的語言中常被稱作“航行”(navigation),在夏蒂??磥磉@是一個很好的隱喻,因為在碎片化、非連續(xù)的泡沫之海中“航行”確實要求不同于以往的“航海術”來給閱讀“導航”。就此夏蒂埃提出了另一個有意思的觀點,他認為之前的書籍(印刷書籍)只是物質載體本身被“折疊”(plier),而數(shù)字化文本則是文本本身被“折疊”,所以讀者需要在閱讀中自行“展開”文本,把零碎的信息組合成完整的文本。
由此而來的數(shù)字化世界也就有了和過往信息世界完全不同的樣態(tài),與此相關,數(shù)字化出版和數(shù)字化圖書也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和新的可能。
一方面,法國在數(shù)字化方面非常保守,亞馬遜的KINDLE版電子圖書在法國基本無法下載使用,而法國本土的法語圖書也很少以數(shù)字化圖書的方式出版發(fā)售,以在法國可以銷售的蘋果IBOOKS為例,和英語書籍相比法語書籍的數(shù)量仍然極其有限。在本次書展上極力宣傳的一些法語電子書平臺也是以商務書籍或書為主,KINDLE上比比皆是的學術書和文學書在法語平臺上仍然算是鳳毛麟角。
另一方面,法國在數(shù)字化文本方面可以說是世界,法國國家圖書館(BNF)的網(wǎng)站早就開始了GALLICA數(shù)字圖書館系統(tǒng),大量書籍、報刊和手稿被電子化,讀者可以根據(jù)需要選擇文本或掃描圖片閱讀,這大大便利了普通讀者甚至廣大研究者,比如卡薩諾瓦自傳的手稿就可以在線瀏覽清晰的數(shù)字化版本,不能親身到法國國家圖書館一觀的讀者從此便可以足不出戶進行閱讀和研究。除此以外,還有大量珍貴的早期地圖等資料被數(shù)字化,此舉可說是功德無限。
而國家圖書館的電子書制作和出版也是世界水平,由其制作的伏爾泰的《憨弟德》是我見過的為精良的電子書。法蘭西喜劇院的名角DENISPODALYDES的精彩全文朗讀讓讀者可以邊聽邊讀;隨手一點即可浮現(xiàn)的各種人名地名語言的注解和闡釋解決了一直以來腳注和尾注的爭斗—既不會在頁面下方影響閱讀,也無需翻到書后去尋找;按照主角行程制作的路線圖可以一個個地點點開,每個地點都有大量文字、圖像和視頻資料進行闡釋,載體之便利固然值得稱道,水平之高才真是令人驚嘆,兩者結合在一起,讓人感覺是學者在用《大航海時代》這樣的游戲方式給讀者講解伏爾泰的小說,同時還仔細講解了那個時代和之前時代的種種文化和精神烙印。與此同時,伏爾泰的手稿隨時一點就可以跳出來和文字版本對參。這樣龐大的作品,終是免費下載,讓人不得不贊嘆法國人對文化還是有獨特的熱情和奉獻。
這也讓我覺得,數(shù)字化時代也許會大大改變我們的閱讀習慣,但對閱讀的堅持和熱愛可能比印刷書籍這種載體本身更值得我們保護、珍惜。
版權與免責聲明:1.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包裝印刷網(wǎng)”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wǎng)絡有限公司-興旺寶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包裝印刷網(wǎng)”。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wǎng)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包裝印刷網(wǎng))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從本網(wǎng)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wǎng)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fā)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相關新聞
-
永創(chuàng)智能:2024年業(yè)績預減3大原因
杭州永創(chuàng)智能設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永創(chuàng)智能”、“公司”)發(fā)布2024年年度業(yè)績預告,預計2024年年度實現(xiàn)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為1,000萬元到2,000萬元- 2025-01-27 12:08:44
- 19659
-
隨著全球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的深入推進,包裝容器領域對環(huán)保減碳和再生循環(huán)的需求愈來愈迫切。
- 2025-01-17 11:13:29
- 16389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wǎng)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