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社60周年社慶酒會9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香港各界人士300多位嘉賓出席酒會,共同慶祝中新社甲子生辰。
*副主席董建華、香港特別行政區(qū)行政長官梁振英、*僑辦副主任何亞非、*駐港聯絡辦公室副主任李剛、*駐港特派員公署副特派員姜瑜、解放軍駐港部隊副司令員陳維展、*常委會委員范徐麗泰、*常務委員余國春和中國新聞社社長劉北憲、總編輯章新新擔任慶典酒會的主禮嘉賓。原*委員梁愛詩等出席酒會,中國新聞社香港分社社長張渝主持慶典酒會。
*副主席董建華、香港特別行政區(qū)行政長官梁振英分別題詞祝賀中國新聞社成立60周年。董建華的題詞是,“搭建溝通橋梁,塑造中國形象”。梁振英的題詞是,“資訊捷遞,華媒”。
*僑辦副主任何亞非在酒會上作致辭。何亞非說,香港是世界重要的資訊中心,也是華文傳媒的重要基地。*僑辦和中國新聞社高度重視香港在對外輿論宣傳方面的輻射作用。中新社成立伊始就在香港組建了分支機構。目前在港機構已發(fā)展成為中新社境外人數多、功能齊全、發(fā)稿量大、業(yè)務范圍廣的分支機構。
何亞非表示,60年來,中新社形成了“視角 中國立場”的對外報道原則,以及“短、平、快、活”的新聞文風,形成了獨特的“中新風格”。今后,中新社將繼續(xù)堅持和豐富自身風格,用客觀的事實、豐富的內容、生動的事例,講好香港的故事,講好中國的故事。今后,中新社將進一步加強與包括香港同行在內的世界各地華文媒體的交流與合作,在更廣領域、更高層面、更深層次全面推進僑務外宣工作。
何亞非指出,衷心希望香港特區(qū)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以及*駐港機構繼續(xù)關心、愛護和支持中新社的發(fā)展,為更好地向世界宣傳和介紹中國、提升中國在競爭中的軟實力作出新的貢獻。
中國新聞社是中國以對外報道為主要新聞業(yè)務的重要通訊社,是以港澳臺同胞、海外華僑華人和與之有聯系的外國人為主要服務對象的性通訊社。1952年,在廖承志等先賢的親切關懷和推動下,由中國新聞界和僑界人士發(fā)起,中國新聞社正式創(chuàng)立。它以非官方的新聞傳播方式,向當時近百家海外華文報紙報道新中國的消息,開啟了新中國向海外同胞和外國友人傳遞“中國聲音”的新時代。
中國新聞社社長劉北憲在致辭時介紹說,在剛剛過去的9月,中新社于北京*隆重集會紀念了中國新聞社成立60周年。、李長春、等,分別通過題詞、賀信等方式對中新社成立60周年表示祝賀,劉云山出席紀念大會并高度評價了中國新聞社60年來取得的成績。
劉北憲表示,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在廖承志先生的直接指導下,中新社就致力于拓展港澳業(yè)務。中新社在內地之外建立的個辦事機構就設在香港。中新社不僅通過香港傳播和放大“中國聲音”,而且見證和記錄了香港的滄桑變化。香港回歸祖國以來,中新社全面報道了“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特區(qū)政府依法施政所取得的成績、香港與內地唇齒相依的密切關系,客觀記錄了香港的發(fā)展進步。
劉北憲說,中國新聞社已經從新聞戰(zhàn)線的一支輕騎兵,壯大成為中國對外傳播領域的一支重要方面軍。中新社正以其傳播力、影響力和凝聚力,逐步成長為服務世界華文媒體、服務華人社會的世界華文傳媒資訊中心。
目前,中國新聞社擁有48個境內外分社和記者站,員工隊伍2000余人,建立了24小時不間斷的信息發(fā)布系統(tǒng),擁有文字、圖片、特稿、網絡、期刊、供版、視頻七大主干新聞產品體系,形成了覆蓋海外大多數華文媒介的用戶網絡。
酒會上,中國新聞社總編輯章新新宣讀了各界為中國新聞社60周年社慶發(fā)來的題詞和賀信。
當天的酒會氣氛熱烈,各界賓朋相見甚歡,或寒暄近況,或傾談友情,或祝福未來。他們更希望中國新聞社今后向外界傳遞更多“中國聲音”。
*副主席董建華、香港特別行政區(qū)行政長官梁振英、*僑辦副主任何亞非、*駐港聯絡辦公室副主任李剛、*駐港特派員公署副特派員姜瑜、解放軍駐港部隊副司令員陳維展、*常委會委員范徐麗泰、*常務委員余國春和中國新聞社社長劉北憲、總編輯章新新擔任慶典酒會的主禮嘉賓。原*委員梁愛詩等出席酒會,中國新聞社香港分社社長張渝主持慶典酒會。
*副主席董建華、香港特別行政區(qū)行政長官梁振英分別題詞祝賀中國新聞社成立60周年。董建華的題詞是,“搭建溝通橋梁,塑造中國形象”。梁振英的題詞是,“資訊捷遞,華媒”。
*僑辦副主任何亞非在酒會上作致辭。何亞非說,香港是世界重要的資訊中心,也是華文傳媒的重要基地。*僑辦和中國新聞社高度重視香港在對外輿論宣傳方面的輻射作用。中新社成立伊始就在香港組建了分支機構。目前在港機構已發(fā)展成為中新社境外人數多、功能齊全、發(fā)稿量大、業(yè)務范圍廣的分支機構。
何亞非表示,60年來,中新社形成了“視角 中國立場”的對外報道原則,以及“短、平、快、活”的新聞文風,形成了獨特的“中新風格”。今后,中新社將繼續(xù)堅持和豐富自身風格,用客觀的事實、豐富的內容、生動的事例,講好香港的故事,講好中國的故事。今后,中新社將進一步加強與包括香港同行在內的世界各地華文媒體的交流與合作,在更廣領域、更高層面、更深層次全面推進僑務外宣工作。
何亞非指出,衷心希望香港特區(qū)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以及*駐港機構繼續(xù)關心、愛護和支持中新社的發(fā)展,為更好地向世界宣傳和介紹中國、提升中國在競爭中的軟實力作出新的貢獻。
中國新聞社是中國以對外報道為主要新聞業(yè)務的重要通訊社,是以港澳臺同胞、海外華僑華人和與之有聯系的外國人為主要服務對象的性通訊社。1952年,在廖承志等先賢的親切關懷和推動下,由中國新聞界和僑界人士發(fā)起,中國新聞社正式創(chuàng)立。它以非官方的新聞傳播方式,向當時近百家海外華文報紙報道新中國的消息,開啟了新中國向海外同胞和外國友人傳遞“中國聲音”的新時代。
中國新聞社社長劉北憲在致辭時介紹說,在剛剛過去的9月,中新社于北京*隆重集會紀念了中國新聞社成立60周年。、李長春、等,分別通過題詞、賀信等方式對中新社成立60周年表示祝賀,劉云山出席紀念大會并高度評價了中國新聞社60年來取得的成績。
劉北憲表示,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在廖承志先生的直接指導下,中新社就致力于拓展港澳業(yè)務。中新社在內地之外建立的個辦事機構就設在香港。中新社不僅通過香港傳播和放大“中國聲音”,而且見證和記錄了香港的滄桑變化。香港回歸祖國以來,中新社全面報道了“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特區(qū)政府依法施政所取得的成績、香港與內地唇齒相依的密切關系,客觀記錄了香港的發(fā)展進步。
劉北憲說,中國新聞社已經從新聞戰(zhàn)線的一支輕騎兵,壯大成為中國對外傳播領域的一支重要方面軍。中新社正以其傳播力、影響力和凝聚力,逐步成長為服務世界華文媒體、服務華人社會的世界華文傳媒資訊中心。
目前,中國新聞社擁有48個境內外分社和記者站,員工隊伍2000余人,建立了24小時不間斷的信息發(fā)布系統(tǒng),擁有文字、圖片、特稿、網絡、期刊、供版、視頻七大主干新聞產品體系,形成了覆蓋海外大多數華文媒介的用戶網絡。
酒會上,中國新聞社總編輯章新新宣讀了各界為中國新聞社60周年社慶發(fā)來的題詞和賀信。
當天的酒會氣氛熱烈,各界賓朋相見甚歡,或寒暄近況,或傾談友情,或祝福未來。他們更希望中國新聞社今后向外界傳遞更多“中國聲音”。
版權與免責聲明:1.凡本網注明“來源:包裝印刷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興旺寶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包裝印刷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包裝印刷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fā)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相關新聞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